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朱元璋明知朱允炆不堪大任,为什么还要把皇位传给他?

发布日期:2025-07-21 10:27:24 点击次数:174

倒也不是朱允炆不能担此大任,而是朱元璋把藩镇之争留给了朱允炆,这可是一件很难处理事情的!

朱元璋作为一名平民百姓,最后却成开创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帝王,纵观历史上,恐怕也就只有刘邦这个亭长出身的帝王,才能与之媲美。

刘邦在前,朱元璋灾后,这两个王朝在建立之后,有很多共同点,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制,还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的政策,即分封了刘氏子孙友推行了郡县制度。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在没有边疆与朝廷的矛盾时,就算不分封,朝廷也是能够管理地方的,可朱元璋却打着“稳定边疆”的旗号,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朱元璋让其子嗣守卫边疆,至于他的几个孩子在边关的功劳暂且不提,一旦朱元璋驾崩,藩镇分裂的情况就不可避免了。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大多优秀的皇帝都会生出许多出色的皇子,其中不乏能征善战的,也不乏立下赫赫军功的。

比如朱棣,从十岁开始,就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在其成年后被派到了北京,坐镇北疆,这段时间,朱棣和其他几位开国大将的子女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朱元璋还让朱棣和徐达的女儿成亲。

可以说,朱元璋对于朱标的继位之路,可谓势在必得,不过,他对于其余几个儿子,也是很重视,这可就是在坑自己的儿子了。

不过,在朱标看来,这根本就不算什么,只要朱标能够顺利继承皇位,那么,他要收拾自己的兄弟,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是如果把这个威胁丢到朱允炆身上,那可就麻烦大了,年轻的朱允炆根本就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朱允炆并不是不能胜任这个位置,只是没有给朱允炆机会而已,朱允炆坐上皇位看似轻松,实则却是充满了诸多质疑。

朱允炆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连续铲除了五个有影响力的藩王,可朱允炆想要做到彻底铲除藩王,那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那些年纪较大的藩王更为棘手。

朱元璋表面上是为朱允炆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团队,但他却将有才能的大臣都派出去了,因此朱允炆虽然登基为帝,但身边并没有什么得力的将领,再加上藩王们常年在军中生活,打仗还是很有一套的。

到了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手下的人竟然没有打得过朱棣,因此,这种叔侄相残的局面,其实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虽然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但过程有些反转了。

朱允炆继位,是否符合传统的皇位继承顺序呢?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以嫡长子继承权为特征,而嫡庶之分则是古代社会最基本的根基所在,当法律制度没能稳定社会秩序的时候,就需要这样的出身背景来维持秩序。

然而在皇位继承上,嫡长子继承制也只是参考,真正到了实行起来大多数都是扯淡,两汉时期33位皇位,只有7位是嫡长子,唐朝21位皇帝,只有2位是嫡长子,宋代18位皇帝,只有3位是嫡长子。

由此可以看出,嫡长子只是皇位继承的一种重要的标准,而不是绝对的,嫡长子继承制却在明朝时期发挥了巅峰作用,不得不说程朱理学对明朝统治秩序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明朝一共16位皇帝,有5位皇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的。

这里面最有争议的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皇位,到底符不符合礼法,符不符合古代的皇位继承。

正常来说,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下来择立储君。说具体点就是在正妻皇后所生诸子中,选立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早殇而有子,则立其子;长子无子则由其嫡次子顺序继承;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选择庶子中的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庶子皆无,则依照亲疏昭穆顺序选定继承人。

朱元璋的皇位继承就是其中的如果嫡长子早殇,就应该立嫡长子的儿子。

但是这个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在历史上皇帝死后直接由孙子继承皇位的太少,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逼自杀,汉武帝因此立刘弗陵为太子,在刘弗陵死后,因为刘弗陵没有子嗣,最终立了刘据的孙子为帝,如果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解释起来,刘弗陵的地位压根就不是合法的啊!在发现刘病已的时候,刘弗陵就应该退位让嫡啊!

还是那句话,嫡长子继承制压根就是参考,真正想要立谁为储君,还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在立朱允炆的问题上,并不是言之凿凿就一定是朱允炆,在这个问题上,朱标死后,朱元璋和大臣讨论了好几个月,最终才拍板定下了朱允炆,可以说这个安排也不是那么固定的,变数很多。

关于为啥最后选择了朱允炆,不是规矩定的,而是朱元璋的心路历程决定的,在朱标死之前,朱元璋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一直都认为朱标是最适合的皇位人选,从来都没有质疑过,奈何自己太能活,没有给朱标继承皇帝的机会。

这个时候,让朱元璋再次选择显然也是对其内心的再次打击,因为朱标在世的时候很孝顺,而朱允炆的身上又有朱标的影子,所以为了保证朱标这一血脉,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为皇储。

说到底,朱元璋选中朱允炆,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是他这辈子,为数不多的,只凭自己的感觉去做的事情。

有人说朱元璋之所以选朱允炆而不是朱棣,就是朱元璋觉得大明必须要有仁德的君王,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朱元璋是最了解历史的,他知道心慈手软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帝王,唯有铁腕的君王,才能让天下安定,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果朱元璋以为仁治就是国家的根本,那么他就是在自己的脸上狠狠地抽了一记耳光!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完全就是感情用事,而不是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