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阿拉伯联军参战,中方斩钉截铁,强调叙主权完整
发布日期:2025-07-29 08:06:25 点击次数:115
2025年7月19日,叙利亚政权宣布在南部苏韦达省实施全面停火,并紧急部署安全部队。然而,这份被外界视为“和平曙光”的协议,仅维持了短短2小时便彻底破裂。 停火协议墨迹未干,苏韦达-瓦尔加公路沿线突然爆发激烈巷战,41个阿拉伯部落组成的联军对当地德鲁兹武装发起围攻,重型武器如63式107毫米火箭炮、122毫米榴弹炮轮番开火,硝烟遮蔽了天空。 更令人震惊的是,以色列战机在同一时间对大马士革总统府周边发动空袭,而联合国数据显示,这场冲突已造成至少600人死亡、7.9万人流离失所。
停火协议的脆弱性,在冲突爆发当天暴露无遗。 根据叙利亚内政部门声明,停火协议于7月19日清晨生效,安全部队随即进驻苏韦达市监督执行。 然而,就在当晚,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显示,苏韦达市郊区浓烟滚滚,枪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 当地医院记录显示,仅19日一天就有400多具尸体被送入停尸房,其中大部分是平民。
阿拉伯联军的介入成为局势恶化的关键。 41个部落组成的联军宣称,他们的目标是“清除德鲁兹武装”,但行动中却对平民设施发动袭击。 一名逃出的村民描述:“联军坦克直接冲进居民区,不分青红皂白扫射,连妇女儿童都没放过。 ”更耐人寻味的是,联军中出现了乌兹别克斯坦雇佣兵的身影,而朱拉尼政府的部分官员也被曝换上便装参与作战。
就在阿拉伯联军发动地面攻势的同时,以色列战机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发动了精准打击。 以色列军方声称,空袭目标是“伊朗支持的武装分子”,但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指出,以军炸弹落点集中在总统府和总参谋部大楼,这些区域与伊朗驻军并无直接关联。
这场空袭暴露了中东势力的深层博弈。 自2023年12月朱拉尼政府推翻巴沙尔政权后,以色列便以“保护德鲁兹人”为名,逐步控制苏韦达省战略要地。此次冲突中,以色列不仅为德鲁兹武装提供武器,还默许其占据边境缓冲区,试图将叙利亚南部变成“反伊朗前哨”。 而阿拉伯联军的行动,则被分析认为是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与土耳其联手干预的产物,旨在削弱伊朗和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影响力。
面对叙利亚乱局,中国外交部在7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明确表态:“叙利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严厉谴责以色列空袭违反国际法,并指出外部军事干预只会加剧人道主义灾难。
中方的立场并非空谈。 从2023年叙利亚政权更迭开始,中国就通过外交渠道斡旋,促成多支地方武装与过渡政府对话。 2024年12月,中国促成伊拉克什叶派武装与叙利亚政府军合作,共同打击恐怖组织。 此次停火破裂后,中国迅速向叙利亚提供2000万美元紧急人道援助,并派遣医疗队进驻边境难民营。
新上台的朱拉尼政府正面临巨大压力。 尽管他承诺“团结所有叙利亚人”,但地方武装的割据态势远超预期。苏韦达省冲突中,过渡政府军与德鲁兹武装、贝都因部落三方混战,甚至出现同一村庄内不同派系白天谈判、夜间交火的荒诞场景。
朱拉尼政权缺乏巴沙尔时代的俄叙军事同盟支持。 俄罗斯因深陷俄乌冲突,已大幅削减在叙利亚的驻军。 失去空中支援的叙利亚政府军,在装备和士气上均处于劣势。 一名叙利亚军官私下抱怨:“我们连弹药都供应不上,怎么跟武装到牙齿的部落联军打? ”
在苏韦达市儿童医院,护士玛雅的日记记录了触目惊心的场景:“7月19日下午3点,轰炸突然响起,我抱着3岁的女孩冲进地下室,她的父母被压在废墟下。地下室里挤满伤员,没有电、没有水,药品早在三天前就耗尽……”联合国报告显示,冲突爆发后,苏韦达省70%的医院被迫关闭,幸存者只能靠雨水和雨水净化片维持生存。
国际社会虽多次呼吁停火,但实际行动寥寥。 美国驻土耳其大使虽促成叙以停火协议,却默许以色列继续空袭;阿拉伯国家联盟的联合声明被指“雷声大雨点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叙利亚民众自发组织的救援队,他们用驴车运送伤员,在断壁残垣中挖掘幸存者,成为这片战火中最后的希望之光。
从2011年内战爆发至今,叙利亚已签署超过20份停火协议,但最长和平期从未超过6个月。 此次停火协议破裂的根源,在于各方利益诉求的根本对立:
以色列:视叙利亚南部为国家安全屏障,欲永久驻军并控制戈兰高地;阿拉伯联军:争夺能源管道控制权,试图建立亲西方政权;伊朗与俄罗斯:力保巴沙尔时代盟友,但受限于国力难以全面介入;朱拉尼政府:既要应对国内武装割据,又怕得罪大国失去执政根基。
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任何停火协议都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 正如叙利亚历史学家哈桑·阿里所言:“在叙利亚,停火不是和平的开始,而是下一场战争的倒计时。 ”